【 創辦人專欄 EP.2|108 課綱不公平 】

多元入學、甄選面試、學習歷程檔案⋯⋯臺灣在結束「一試定終身」的聯考時代後,大學入學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元,似乎也漸漸少了統一的標準,不再是所有人用同一份考卷分高下。

尤其是到了 108 課綱,學習歷程檔案在甄試的比例甚至能到 50%,課堂報告、社團、彈性學習等都是教授評斷學生的參考資料 —— 這樣的考招制度,公平嗎?

我覺得,不公平,一點都不公平。

不公平,因為有著特別才能的人,會有更多的機會。

不公平,因為會解決問題、會探究的人,將有更大的舞台。

不公平,因為了解自己、掌握清晰方向的人,會更加脫穎而出。

|如果「選出人才」和「公平」只能二選一?|

任何考招制度,最終目的都是為國家社會選拔未來人才;「公平」不是考招制度的目的,而是達成目的的「手段」,是為了不讓特定人失去本該屬於他的機會,進一步避免選不出真正的人才。

換個角度想,如果現在恢復聯考,所有人都透過標準化測驗決定大學入學資格,這「可能」比較公平,但選出來的人會是社會未來需要的人嗎?一個人的國文或數學考不好,但有超強的領導能力或自然探究能力,難道就沒有進入頂大的資格嗎?

因應時代所需而改變考招制度及選才標準,並非不公平。當然,由人來進行某種程度的評斷(如書審、面試等),不免會有主觀之嫌,但不能為了追求「完全客觀」,扼殺了新世代所需要的考招制度。

相信大家都知道,面試是多數企業選人的重要環節,目的就是要看出每個人在成績單和紙本資料外的特質。我們不能完全類比企業和大學,不過用選擇題和作文的答案,真的能判斷出一個人適不適合特定科系嗎?

我們應該思考,什麼是未來社會「最需要」的選拔人才方法,再思考這樣的方法要如何「公平」。

|新世界與新課綱的華爾滋|

根據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)的《2020未來工作報告》,未來五年最重要的軟實力前三名是:分析思維、積極學習與學習策略、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。在 108 課綱中其實都不難發現它們的影子,例如彈性學習時間、探究與實作課程、多元選修等。

為什麼要調整課綱?因為教育不能一成不變;為什麼教育不能一成不變?因為世界在變。

然而,如果只是課綱改變、考招制度不變的話,相信會去學習新技能的人還是少數,因為考招制度仍是多數人決定「學什麼」的依據。所以,在大學甄試時採納更高比例的非測驗資料,其實是教育部在釋出一個訊息:我們想找出更多元的人才,你是嗎?

|翻譯翻譯,怎麼樣才對你公平|

瞭解了新課綱和考招制度的邏輯後,問題是「我要如何脫穎而出?」

我相信未來甄選人才的方式,會從「教授告訴學生這個科系要什麼人,所以你要成為這樣的人」變為「學生說我想成為什麼人,而我認為這個科系適合我」。

學生應該改變「我適合什麼科系」的思維,開始思考「什麼科系能成就我想做的事」。在高中把這件事想清楚了 —— 甚至只是比別人多想一點 —— 都會是面試會場上巨大的優勢。為什麼呢?

一個人有願景、有目標,這種魅力,無人能擋。

一個人能及早探索、反思自我,這種實力,無人能比。

一個人知道自己要什麼並找到適合的科系,這種能力,無人不愛。

我認識一位透過特殊選才錄取清大的同學,他說面試時主考官根本不問其他問題,都在問他如何成為世界武術冠軍。一個人能在單一領域登峰造極,足見他的意志力和學習力都超乎常人,也很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,這樣的人來面試,還需要再多問什麼嗎?

當然,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高中就成為世界冠軍,但每個人都可以思考:我有沒有想解決的問題?我有沒有想探究的現象?我想為世界創造什麼價值?想了之後,就努力去做;不會的事,就在路上學。高中能找到這樣的事,堅持個一兩年,相信誰都能在甄試時閃閃發亮。

而知道這件事的人,才會在這個不公平的遊戲中,獲得更多公平。